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金沙游乐场官网 > 新闻动态 > 1956年郭沫若挖定陵,传闻事后多人离奇死亡,真相究竟如何?_吴晗_考古_长陵
1956年郭沫若挖定陵,传闻事后多人离奇死亡,真相究竟如何?_吴晗_考古_长陵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36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  

提到郭沫若,大家应该都很熟悉。这位被誉为二十世纪“文化巨匠”之一的文学家,其作品频频被收入各类教材,成为经典范例。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,郭沫若理应赢得无数人的尊敬与钦佩。

然而,现实中这位文坛巨匠的声誉却并不尽如人意。鲁迅曾尖锐地评价他为“流氓才子”,甚至有人戏谑道:“远看是一条狗,近看才是郭沫若。”这种嘲讽背后,反映的是公众对他的复杂情感和争议。

郭沫若之所以备受指责,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他曾多次抛弃妻儿,私生活混乱;二是他参与了对明定陵的挖掘,因考古技术不成熟,导致珍贵文物严重受损,给中国考古界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。

1956年,郭沫若等人不顾外界强烈反对,坚持以研究明史为名,向国务院提出申请,要对明定陵进行考古挖掘。一年后,定陵正式被打开,考古队的确在其中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。

然而,当时的考古技术非常有限,且准备不足,许多国宝级文物刚出土便暴露在空气中,迅速氧化变质,损坏严重,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。国家对此深感痛惜,随后颁布法令,禁止主动挖掘帝王陵墓。

展开剩余83%

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挖掘定陵后,多名参与考古的专家相继离奇去世,引发了民间对“陵墓诅咒”的广泛传说。人们普遍认为,他们因打扰了亡灵而招致厄运,干扰皇陵安宁的人理应遭报应。

定陵事件之后,郭沫若便被贴上了“盗墓贼”的标签,至今仍常因这段历史遭到国人的唾骂和非议。

不过,许多人并不清楚的是,郭沫若其实并非定陵挖掘的主要负责人。虽然他确实参与了这场挖掘,但这场悲剧绝不应由他一人承担全部责任。

大约在1955年,郭沫若、邓小平、李富春和吴晗等几位领导曾一同游览明十三陵。途中,吴晗突发奇想,建议不如试着挖掘一座帝王陵墓,这不仅可以促进科学考古的发展,也有助于深化对明史的研究。

作为历史学家的郭沫若对文物怀有极大热情,理所当然支持这一提议。其他领导听后也觉得此举颇具意义,便让吴晗回去草拟一份详细报告,向上级申请挖掘许可。

《定陵发掘亲历记》中记载,吴晗草拟的报告最终交由郭沫若审阅,这从侧面证明了吴晗才是此次挖掘皇陵行动的真正发起者。

吴晗完成报告后,联合郭沫若、中科院院长、文化部部长、人民日报总编辑和中科院第三所所长共五人签署了申请报告,递交给国务院总理审批。

总理在审阅报告时,看到其中详尽阐述了挖掘皇陵对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,且文字中充满了学者们对这次行动的信心,便批准了这份申请。

但需要澄清的是,申请挖掘的目标并非定陵,而是明十三陵中最大、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成祖朱棣的长陵。

获得批准后,吴晗、郭沫若等迅速组建了考古队。然而,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。吴晗提出挖掘长陵的理由之一,是因为长陵未曾遭盗墓者侵扰,墓中文物应完好无损。但他们并未深入思考长陵为何会被盗墓者避开。

要进入墓室,首先必须找到地宫入口,但考古队在长陵周围反复寻找数月,始终未能发现任何入口。工人们的反馈让吴晗、郭沫若等人反复权衡后,最终决定放弃长陵,转而申请挖掘规模较小且部分坍塌的定陵。

相比在长陵外苦苦寻找入口的漫长等待,考古队在定陵的工作进展迅速。没多久,他们便找到了定陵地宫的入口。

经过一年多的辛勤挖掘,1957年5月19日,考古队发现了定陵地宫外围的金刚墙。此消息震动了整个考古界,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纷纷前来,准备见证这次珍贵文物的出土。

打开地宫大门后,考古专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墓室,映入眼帘的是地宫内壁上精美绝伦的壁画。可惜的是,缺乏保护经验的他们未意识到新鲜空气会加速文物的氧化,导致壁画逐渐消失,破坏不可逆转。

定陵中葬着明朝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,三人的棺椁成为考古队重点寻找的目标。考古人员翻遍了前殿和偏殿,仍未发现棺椁踪迹,直到在后殿发现了三口保存完好的棺材。

考古队激动异常,未经保护措施便打开了棺盖。万历皇帝身穿华丽缂丝龙袍的形象顿时展现在眼前,考古学家们为如此精美且完整的明代服饰喜出望外。

但欢欣之情未及多久,他们便目睹了眼前的一切快速腐化,皇帝及两位皇后身上的丝织品从开棺那刻起,便在肉眼可见的速度中迅速变质,令人痛心不已。

棺旁还摆放着二十九口朱漆木箱,考古队逐一开启,里面藏有珠宝、金银器皿、瓷器、兵器、木俑和书画等珍贵物品,件件价值连城,堪称稀世珍品。

事实上,五十年代中国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意识尚不成熟,远不足以支撑对帝王陵墓的挖掘保护。郭沫若等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,发掘过程中既未及时停止,也未做好文物保护措施。

定陵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中,最具考古价值的是大量保存完整、色彩鲜艳的丝织品。在挖掘前,几乎难见明代丝织品,而定陵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。

为了保存这些丝织品,考古专家尝试使用化学药剂,并临时将文物存放在条件简陋的库房内。没过多久,这些丝织品便开始发黑、变质。至今,当年出土的大多数丝织品已破碎不堪,难以恢复昔日风貌。

几年后,考古队部分成员因历史原因被迫离职,定陵考古工作停滞不前。出土的珍贵布料和木制品无人管理,逐渐干枯腐败。

更令人震惊的是,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竟被弃置于外,附近村民竟将棺材拆解制成家具,帝后三人的遗骨遭人焚毁殆尽。

不久,坊间传闻称,那户使用棺材制成家具的村民家中有小孩神秘死亡,许多参与挖陵的工作人员也陆续离奇去世,传言他们遭遇了亡灵的诅咒。

但调查显示,小孩死亡很可能是因误入柜子内,且柜内存有液体,导致孩子困于内无法脱身,最终因缺氧不幸身亡。

至于考古人员的去世,更难与定陵事件直接关联。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,多数考古专家年龄偏大,离世并非异常。且如果真的因触怒亡灵遭报应,活到69岁的吴晗和78岁的郭沫若又为何安然无恙?

由于一些误导性传言,郭沫若等人挖掘定陵的行为被许多人误解为盗墓,郭沫若本人背负了大部分的指责。

但客观来看,定陵挖掘实为科学考古工作,后续发布了详尽的发掘报告,并建立了定陵博物馆。

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、也是唯一一次皇陵考古,定陵发掘确实如吴晗、郭沫若等人所期望,推动了明史研究的进步。

这场定陵事件虽是考古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,但也正因其教训深刻,国家才意识到主动挖掘皇陵的风险,从而避免了更多皇陵被随意开启。

历史认知是随着实践不断演进的,我们当然可以批评郭沫若等人当年技术欠缺、经验不足,却贸然挖掘复杂的皇陵,确实显得自负。

但完全将责任归咎于郭沫若一人,甚至称之为“盗墓”,则未免失之偏颇。毕竟,今天我们能在博物馆里欣赏这些文物,看到历史书上的图文资料,离不开那批考古学家的努力与贡献。

发布于:天津市